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题:一以贯之,以钉钉子精神推动蓝图落地
“只要认准是正确的事情,就一以贯之、坚持不懈干下去,决不半途而废,决不南辕北辙,决不回头倒退。”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上海考察调研,谈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时如是强调。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无论是“八八战略”引领之江大地蝶变,还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深化推进,都得益于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工作原则与思想方法。这是新时代治国理政实践的鲜明特色,也为推动当前工作提供了饱含哲学意蕴的方法论。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多次提及这一思想。10月在江西,他以“条条大路通罗马”形象作比:可能有的路是捷径、有的路远一点,但只要坚持走,都会走到底,就怕来回来去改路线,什么时候能走到头?5月在河北雄安新区,他叮嘱“既不能心浮气躁,也不能等靠要,要踏实努力,久久为功”……朴实的话语,生动的比喻,道出锲而不舍、矢志不渝,方能将宏伟蓝图化为美好现实的深刻道理。
“吾道一以贯之”“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这一道理,既体现在量变到质变的哲学规律中,也融汇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里。无论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史,还是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都得益于驰而不息的实干笃行。
政贵有恒。在《之江新语》中写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要一以贯之,决不能朝令夕改”,在《摆脱贫困》中强调“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重要性;谈及作风建设,要求“必须抓常、抓细、抓长”;谈及改革开放,强调“久久为功,坚定不移将改革进行到底”;谈及文物保护修复,指出“发扬慢工出细活的精神,慢慢来,久久为功,搞成一件是一件”;谈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既要谋划长远,又要干在当下,一张蓝图绘到底,一茬接着一茬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理念贯穿始终,执政为民初心从未改变。
一以贯之,要有不随物流、不为境转的战略定力。“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通过一张张五年“施工图”,一棒接着一棒跑,中国创造了从站起来、富起来进而迎来强起来的奇迹。当今世界风云变幻,机遇和挑战并存。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更需要战略定力、历史耐心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一以贯之,要有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的进取意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永远在路上。进入新发展阶段,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无论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还是推进能源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无论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勇闯“无人区”,还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扎实推进共同富裕,都需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攻坚克难、逆流而上,奋力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一以贯之,要有求真务实、笃行不怠的实干精神。抓好落实,我们的事业就能充满生机;不抓落实,再好的蓝图也是空中楼阁。十年间,50多次全国两会“下团组”,习近平总书记提及次数最多的精神之一,就是“钉钉子”精神。在推进“千万工程”中,浙江每5年出台1个行动计划,每个重要阶段出台1个实施意见,以扎实行动推进各项任务顺利完成。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推进乡村振兴、向着共同富裕目标迈进,都需要脚踏实地,积跬步以成千里。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一锤接着一锤敲”,一以贯之,久久为功,蓝图必将一步步变为现实。
中新网琼海12月10日电(韦香惠)走进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不仅可一览南海出水文物,还可利用VR技术,“跨越千里”领略三沙海岛之美;参观1:0.9复原的华光礁Ⅰ号沉船,揭开古代商船的神秘面纱……12月9日,“江山如画”网上主题宣传活动(海南)采访团来到了这里。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位于琼海潭门中心渔港,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9公里,由中国工程院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融合现代美学风格与中国文化元素,取义“丝路逐浪,南海之舟”。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0/4784eec8aa5447619a9f068a1b517afa.jpeg" alt="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
图为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外景。(无人机照片)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一座年轻的国家一级博物馆,201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时正式开馆。场馆总建筑面积70593平方米,现有各类藏品9万多件。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以及与南海的历史渊源,近距离欣赏广袤、深邃与富饶的南海画卷。
中国人民在南海的活动已有2000多年历史。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唐宋以来,中国政府将南海诸岛纳入版图,设府管辖;设置水师,巡海守卫;拟定地名,持续管理。
南海也是中国四大海区中最大、最深、自然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在广袤海域中散布着众多岛、礁、滩、沙。
《南海人文历史陈列》展览通过大批资料,三沙岛礁360°全景高清互动(VR影像展示)让观众在展馆中感受千里之外的南海之美。
还有《南海自然生态陈列》展览利用光、影、声等展示手段,结合触控、虚拟现实等展示技术,以“南海记忆”“南海花园”“南海宝藏”“南海风云”“保护南海”为主题,通过海洋生物标本、陆地生物标本、矿物与活体海洋生物等动静结合的展示内容,全面、集中地展示了南海自然生态、生物与资源的多样性。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src="//i2.chinanews.com.cn/simg/cmshd/2023/12/10/2367e36846394ee2bb7820bca7390ef8.jpeg" alt="图为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
图为游客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 中新网记者 骆云飞 摄
专题展览《八百年守候--西沙华光礁I号沉船特展》以华光礁Ⅰ号沉船为核心,立足于沉船本身,通过数万件出水文物和沉船结构剖析展示,对沉船的发现、出水、船体、船货等信息进行全面释读,面向南海、以小透大,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帆樯鳞集、梯航万国的恢弘历史,凸显了南海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历史地位。
《探海寻踪——中国水下考古与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及在南海海域的主要水下考古成果。
20世纪80年代,中国水下考古工作者先后在中国沿海地区开展了一系列水下考古工作。90年代国家文物部门组织实施西沙群岛文物普查和水下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古代沉船遗址和水下文化遗存,出水了大量陶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等遗物。21世纪初,在南海海域对宋代“南海Ⅰ号”“华光礁Ⅰ号”和明代“南澳Ⅰ号”等沉船开展水下考古发掘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海南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举措,充分展示南海人文历史、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保护以及我国与南海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文化交流,对于促进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民族、文明间的交流与合作将发挥积极作用。未来,南海博物馆在对外交流上将做更多探索与创新,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完)